文化艺术行业,是一个特别需要“人气”的行业。疫情让人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聚集,抑制了该行业的市场需求。受疫情影响,不少艺术机构尤其是民营文化企业资金链紧张,面临着不小的生存压力。但通过这场疫情,也让人看到了文化艺术行业传统发展模式的不足,也提醒文艺机构在“疫后再出发”中必须未雨绸缪以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
让人欣慰的是,在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国内疫情已经得到了控制,但复工复产的同时,又有着不少问题需要思考:文化艺术行业如何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疫情期间的特殊举措,比如借助互联网技术,将作品和服务搬到网上,开辟出新的艺术空间,甚至于艺术品直播带货等业务,能否成为今后常态化的部署?都有待于时间的检验。
虽然艺术品在互联网方面的业务并没有形成具备完整产业链的艺术项目。但当下文化艺术行业积极拥抱互联网、拥抱新技术,线下线上“两条腿”走路,打造出全新的文艺形态和产业形态,这不仅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行业抗风险能力,实现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对个人如此,对一个文艺机构亦如此。随着5G时代的到来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在“疫后再出发”阶段,博物馆、美术馆利用AR、VR等技术,大力布局“云展览”,让观众通过电脑、手机屏幕以及各类技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观看展品,还可以邀请专家进行在线导赏、解读。随着技术的发展,“云展览”将有条件与沉浸式展览相结合,带来更好的网上观展体验,也有望为策展、观展带来新的思路和增长点。
在国内“战疫”态势走向胜利的时候,各行业也已开始了复工复产的工作,整装待发。通过本次采访可以看出,重压之下艺术园区整个行业并没有停下脚步,每一位艺术园区从业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行业的复苏与发展贡献一己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