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近日,“积跬步 以至千里——数字故宫线上分享会”在故宫博物院成功举行。“数字故宫”让深藏故宫展馆的精美文物,通过互联网平台“云端”呈现,让观众感悟和体验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也对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文化消费转型升级带来启发。
从故宫数字化工作到“数字故宫”的建设,故宫在数字资源采集、管理与应用等方面的经验积累已有二十余年。如何基于海量的数字文物资源,进行更有深度地挖掘与更加前沿地应用, 在 “积跬步 以至千里——数字故宫线上分享会”上,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为观众分享了“数字故宫”建设的初衷和意义。
“数字故宫”技术团队的年轻人们携手吕成龙、王琥两位故宫文物研究专家,从各自工作的专业角度出发,以《韩熙载夜宴图》VR展示、高清三维陶瓷文物两项数字成果为切入点,为观众展示了更多数字文物资源深度应用的可能。
分享会上还发布了“数字故宫”小程序。观众可以通过这款小程序在第一时间掌握海量的故宫数字资源,一键搜索,一站抵达。未来,“数字故宫”小程序将帮助更多用户查询到所需的数字文物资源,全面构建“故宫数字社区”,实现文物数字化保护、学术转化、文创研发等多种价值应用。
文化需要尊重与保护,也需要活化与传承。通过科技手段与跨界融合等方式将其转化为当代人所接纳、认可的展现形式,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从市场层面看,要创作出更多适应消费者需求的新型数字化产品。
日前,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公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支持15种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硬举措,按下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快进键”,为我国经济注入新动能。
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能够带来更多市场机遇。相对于传统线下文化产业,以互联网原生内容为主的数字文化产业迅猛发展,截至今年3月,我国国内已经拥有8.5亿的网络视频用户,7.3亿的网络新闻用户,6.3亿的网络音乐用户及4.5亿的网络阅读用户。数字化内容消费已经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主流形态,影响着大众的生活方式、社交方式和表达方式。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第一季度,“互联网+文化”新业态逆势上行,线上文化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523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5%。
线下文化机构数字化转型加快,“云上文化”成标配。疫情期间,大众对于线下文化娱乐服务的需求线上化,倒逼线下供给侧转型,多元扩充线上数字化的文化供给品类,引发“云上文化”热议。以敦煌莫高窟为例,“云游敦煌”小程序在线接待游客超1200万人次,同步提供购票、导览等智慧文旅服务,成为数字文化消费的一个亮点。
从信息流、商品流到服务流,数字内容平台也正在开拓线下服务向线上迁移的新消费场景,例如短视频平台通过直播带货,促进实体经济消费,加速新消费业态发展。2020年以来,快手发起“超级品牌日”活动,前7场成交额达到6.2亿,快手与格力带来格力卖货专场,交出3小时成交额突破3.1亿元的成绩。未来,更多产业的跨界融合将更加紧密,从而推动多领域的跃迁式发展。
数据也是生产力。随着知识付费线上内容爆发,内容创作的垂直细分成为内容创新和差异化的关键。借助平台的私域流量积累社群,和社交媒体去中心化的传播,使得更多的细分圈层不断裂变壮大,获得更多的情感认同和群体归属感,成为独特的圈层文化消费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无论技术如何变化,商业如何发展,文化内容传递向上向善的人文精神,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追求的作用不会改变。因此,在推动数字文化的新消费发展,促进文化消费提质扩容的过程中,也需要以文化的正向价值为引领,促进大众文化素养提升,在经济效益和精神价值层面得到双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