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在乡村进行美育教育,而非直接给他们更匮乏的医疗、学校硬件、甚至是文具呢?当下,绝大多数中国乡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而我们的艺术教育,尤其是乡村美育教育几乎为零。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基础教育在国际上公认的目标是培养创造力,而美育教育可以更好地实现这个目标。
中国农村9亿人口,生活在农村的学龄儿童在6000多万,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大量儿童生活在乡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教育,特别是乡村学校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国家美术课程标准》所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据教育部统计,每个星期完成课程规定的美术课学时,对孩子们智力的开发十分有好处,对于提升乡村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会有很多人认为只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才能去学习。对此,首都师范大学李刚教授回应道:“地域经济的发展不均让城乡孩子接触绘画、音乐的机会有所差异,但对艺术的热爱是无区别的。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艺术家的梦想。
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农村教师要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及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活动感染孩子,并培养其美术审美能力和美术创造能力最终促进孩子们人格和谐发展。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原是城市里的家长最流行的一句话。现在,让这种意识同样深入到农村孩子的父母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