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玉以其过人的天赋才情、独成一家,他为中国版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现代版画史中占有特殊地位。黄永玉的版画艺术,特色鲜明,他既不同于当时在延安时期成长起来的版画家,也不同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艺术家。他的版画则基于他过人的艺术天资与特殊的成长经历,他在吸收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元素且并蓄现当代漫画和插画诸多的艺术形式之后,巧妙地吸收借鉴西画元素纳为己用,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面貌和多元的创作格局。其构思立意新颖绮丽,有感而发且想落天外,画面充满童趣与幽默,形成了清新明朗的意趣和情调。
26日,由北京画院主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入木——黄永玉版画艺术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此次展览以“入木”为题,以黄永玉亲题手记为线索展开,精选其从40年代起至90年代的版画作品近两百件,力图全面、完整的勾勒出这位艺术大师的版画发展叙事与创作面貌。
此次北京画院“入木——黄永玉版画艺术展”由黄永玉第一人称叙述开启,结合艺术家本人回忆八十年版画创作生涯写下的“心得手记”,串联了展厅的所有作品。
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黄永玉亲笔写下的两个大字——“入木”,一旁墙上是黄永玉的手记,叙述其创作心得。他回忆年轻时用厚帆布做了个背囊,用来装木刻板和木刻工具,这些木刻用具陪伴他走过了万水千山。
少年黄永玉因木刻家野夫的《怎样研究木刻》一书,开启了自己的版画创作之路,没有受过科班训练的他,从为文学作品和报纸杂志做插图这条道路开始,创作了大量版画作品。
1936年,黄永玉离开家乡凤凰,辗转多地。直至五十年代初,黄永玉受邀参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筹建。身处新旧更替的变革点,而立之年的黄永玉尝试在新兴版画创作与教学中寻找到更深层次的表达语言:他深入小兴安岭森林,创作大量森林题材的版画木刻;他在荣宝斋学习中国传统水印木刻技术,与齐白石相见,并为其刻制了一幅水印套色版画肖像;他还在云南省路南县以彝族撒尼妇女为模特,创作了经典的“阿诗玛”形象,包括《初进森林》《新的声音》《森林小学》等。
此次展览还在展厅三层设立“原版对照”专区,为观众呈现一批跨越几十年的木刻原版,并与印制的版画作品进行对照。这些在黄永玉看来,充满了岁月痕迹的木刻板子如同他“贴着肉的骸骨”一般,与其经历了一生的颠沛与流离,保存至今,十分珍贵。
如今,这位九十六岁的老者,如同刻木刻一般,黄永玉一步步践行着自身独特的艺术审美与创作实践。此次展览,是黄永玉艺术生涯中的首个版画展,也是他版画成就的全方位展示,也是观众难得一见的幸事!。展览将持续至9月26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