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传移模写: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临摹教学作品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开幕仪式由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晓琳主持。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原院长靳尚谊、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中央美院老教授代表张立辰、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中国画学院院长丘挺先后致辞。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徐扬宣布展览开幕。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致辞
林茂在致辞中表示,自上世纪以来中央美术学院以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为核心,构建起了中国画学院教育的基石,让中国画的悠久传统融入到现代教育体系中。他谈到,中国画既要守护文化底色,更需探索新语言、新形式,正如李可染先生多次提到的:“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种继承与创新的双向路径正是中国画在当代保持活力的关键。此次展览是对中央美术学院自成立以来有关中国画临摹教学成果的一次历史性梳理和呈现,“传移模写”不仅是对当代中国画本质的思考,也是探索新时代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话语体系的新契机,学校也将努力培养具有时代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的优秀人才,为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做出更多的贡献。
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央美术学院老院长靳尚谊致辞
靳尚谊先生在致辞中回溯了中国画千年来的历史传统与中国画教学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他谈到,艺术创作要反映人民生活,中国画教学在教学体系中加入了素描课,让师生画具有个性的真实人物来解决人物的造型问题,从而建立起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他表示,中国画教学不要争论“中西融合”和“拉开距离”的问题,我们要加强传统文化的作用,要让临摹这一学习传统的重要方式,与“解决人物、反映生活”的写生更好地结合,发展我们的中国画。
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致辞
冯远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展览有三重意义:一是“温故而知新”,回顾和梳理中国画教学的百年历史脉络;二是结合了当前的教学问题,探讨目的、功用和方法的关联性,进而挖掘更深层次的学术意义;三是“守正创新”,凸显“两创”的现实价值,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展览以“传移模写”为题,不仅呈现出中央美院以临摹为根基传统和重要环节的教学育人方法,也提供了许多新的话题,希望中国画在未来的发展和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有更加广阔的空间,也希望中央美院继续在全国的中国画教学创新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
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张立辰致辞
张立辰先生谈到,中央美术学院一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传统的中国画教学成果向世界展示中国艺术。“传移模写”是谢赫《古画品录》提出的六法之一,是中国画传承的重要方式,有自身独特的发展形态,也在艺术发展进程中成为了中国画教学的重要方法。在美院,“认真对待临摹课”始终是中国画专业师生们的坚守,展览既展示了一代代师生们临摹实践的优秀作品,又为今后的中国画教学提供了一次集中示范。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丘挺致辞
丘挺简要介绍了此次展览的策展情况,他特别提到展览设计展示了八个关于历代画论对“传移模写”的讨论,传统经典是具有“启示性”的,而追溯传统经典则带有“实验性”和“开放性”,这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探索“古和新”关系问题的文化精神。在碎片化的时代,中国艺术有抚慰人心的软力量,具有修补破碎模型的文化可塑力。此次展览通过梳理自北平艺专一百年来中国画临摹教学的成果,呈现出一套完整的中国画认知学习系统,同时,中国画学院也要以此次展览为起点,担当起传统文化的深挖重构与创新转化这一时代责任,共同探索中国画“起承转合、生生不息”的可能性。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徐扬宣布展览开幕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晓琳主持开幕式
本次展览展出央美百年来中国画临摹教学的临摹作品、课徒稿及临创转化创作共300余件,不仅是对百年中国画教学传统的梳理,更是对中国画未来发展的深入思考。
展厅现场
展览分为“典范”“遗产”“精研”“变化”四个单元,各展览板块之间相互关联,组成了系统性的中国画临摹教学体系。
“典范”板块展示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画专业师生的临摹作品,关注临摹教学的取法基础。通过对画史脉络中重要风格流派作品的系统性研习,既注重传统语言技法的全面修养,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互相印证,更关键的是通过体认经典的方式发现和塑造自我,以体会艺术的精微与广大,构建具有历史广度与精神高度的人文格局。
齐白石 《记八大山人画稿》
纸本水墨 30.5cm×16.4cm 1907年
北京画院藏
“遗产”板块展现历届学院师生对莫高窟、麦积山、永乐宫、法海寺等地壁画的考察临摹,以物质文明和社会文化的视角重构古代艺术遗产。该板块将通过照片、文献与作品结合的形式,展现“民族遗产”如何成为中国画临摹教学的组成部分。
邓白 临麦积山石窟壁画飞天
纸本设色 47cm×78cm 1953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精研”板块既展现民国以来,传统主义画家在面临西方和现代艺术观念冲击过程中,对于深入研究自身文化艺术传统,继承文化艺术精神的自觉;又展示现代教育体系中,精研古法的传统经验与学院教育进一步融合,从题材技法到物质媒介,从传承脉络到各家独创,展开具体分析,实现由精研而借古开今。
邵逸轩 山水画稿片
纸本水墨 45cm×33cm 1926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变化”板块展示学院师生在临摹基础上的创作作品,呈现专业教学系统中临摹与创作的转换衔接。通过临摹可以深化对中国画语言特性、美学观念、文明特质的理解,其根本目的则是入古出新,以实现具有时代特色的个人艺术创造。
萧俊贤 《茅茨听泉》
纸本设色 99.3cm×32.3cm 1937年
湖社研究所藏
本次展览集中呈现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对百年临摹教学展开历时性的多维度梳理与研究,以推进教学、科研、创作的深层次发展,挖掘“三位一体”教学方式的学理特征与思想内涵,从中国画的本体根源上研究传统视觉图像、程式语言与笔墨理法在当下的纯正性、启示性与开放性。
展览期间,中央美术学院还将围绕“中国画的演进模式与文明特质”、“临摹实践与教学”等主题举办专题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