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认真落实第十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部署,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9月20日-23日,在福建援疆前方指挥部、昌吉州党委宣传部、昌吉州文旅局及漳州、南平两个分指挥部的共同指导下,由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和木垒县委宣传部主办的“丝路同源·山海交响——福建援疆邀全国书画名家“天山润见”系列活动在昌吉州木垒县成功举办。书画频道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的书画艺术家们深入天山北麓,活动中书画艺术家们先后走进坎儿井、胡杨林、水磨沟、马圈湾等援疆重点项目、文旅特色景区采风、写生,感受援疆取得以笔墨丹青生动绘就新疆七十年沧桑巨变,深情刻画闽疆两地血脉相连的深厚情谊。
此次活动以深度采风与多元互动构建起立体的文化交流图景。艺术家一行深入木垒县西吉尔镇、英格堡乡,走进水墨沟村、马圈湾等地,用笔墨捕捉乡村的原生态风貌与人文气息,并为写生创作基地揭牌,搭建起长期艺术创作与交流的平台;同时,艺术家们还探访了拥有6500年历史的胡杨林、流淌千年的坎儿井等标志性自然与人文景观。活动特别走进木垒中学,通过名家授课、技法指导等形式,让优质艺术资源触达边疆青少年。
70年前的新疆,部分偏远地区教育资源匮乏,许多孩子不识汉字、未触笔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更是难寻。而如今,在木垒这座边陲小镇的中学,一幅全新的美育图景正在铺展开来,教室里面学生们握笔临帖时眼神坚定,讨论书画技法时兴致盎然,不少孩子更是将书法、绘画作为专业方向,立志考取艺术院校,以笔墨追逐人生梦想。
这场“艺术名家进校园”的活动,正是新疆70年美育发展的生动缩影。书画名家们走进课堂,手把手教孩子们握笔、运墨、构图等书法绘画技法,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悄悄植入学生心中。
福建援疆多年来持续投入校园美育建设,不仅为学校配齐书画工具、搭建艺术展厅,让优质文化资源跨越山海来到边疆。如今的新疆校园,美育不再是奢侈品,而是孩子们成长的“必修课”,曾经“不识汉字”的困境彻底成为历史,越来越多边疆学生以艺术为翼,向着更广阔的天地飞翔,这既是新疆70年教育发展的成果,更是文化润疆筑牢精神根基的生动体现。
70年来,新疆的乡村不仅实现了物质生活的富足,更在文化赋能下开启了“文旅共兴”的新征程。从校园走出,书画名家的足迹延伸至木垒的乡野阡陌。在西吉尔镇水磨沟村、英格堡乡菜籽沟村,伴随着掌声,“书画频道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写生创作基地”正式揭牌,成为福建援疆推动“文化+文旅+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又一实践载体。将艺术创作与乡村文旅深度绑定,让曾经“沉睡”的乡土资源焕发新生。
揭牌仪式后,艺术家们随即聚焦当地文旅产业发展需求,以笔墨为媒为乡村民宿、特色客栈注入文化灵魂。他们围绕村民自主经营的民宿与客栈,题写招牌,让古朴字体与乡村景致相得益彰;为新农村文旅产业发展增添了文化底蕴,助力“物质富足”向“文旅增值”进一步延伸。
在水磨沟,万亩旱田,马圈湾等自然景区艺术家们以笔墨定格乡村的原生态之美,这些作品不仅成为木垒乡村的“文化名片”,更通过后续的展览、文创转化,吸引更多人走进新疆乡村,感受边疆的人文与自然之韵。
70年风雨兼程,新疆与内地的文化联结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此次活动中,书画名家们首先走进拥有6500年历史的木垒胡杨林。这片伫立在戈壁与草原交界的胡杨群,是西北干旱地区特有的生态奇观——粗壮的树干历经千年风沙仍挺拔向上,龟裂的树皮记录着岁月的沧桑,金黄的枝叶在阳光下折射出耀眼的光芒。艺术家们驻足林间,或蹲身观察胡杨根系的盘结,或仰头捕捉枝干的遒劲姿态,以浓墨重彩勾勒胡杨“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的坚韧风骨,将戈壁生命的倔强与壮阔,尽数融入疏密有致的笔墨之中。
作为新疆各族人民适应干旱环境的智慧结晶,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组成,如同地下“水长城”,将天山冰雪融水引至绿洲农田。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艺术家们沿着蜿蜒的暗渠出口漫步,看清澈的泉水汩汩涌出。
参与活动的艺术家们用心记录着边疆的自然之美与人文风情。每一处风光都成为他们眼中鲜活的创作素材,在主题笔会上,艺术家们将几日来的所见所感凝于笔端、洒于宣纸,以笔墨为媒介进行艺术表达。他们有的以千年胡杨林为原型,用苍劲的笔触勾勒其不屈风骨;有的描绘乡村田野的生机盎然,展现边疆的蓬勃活力;还有的通过细腻的线条与饱满的色彩,传递对新疆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祝愿。
由岳黔山、于永茂、王学辉、徐里四位名家联袂执笔,以“大美天山”为主题创作山水画卷,四人默契配合,将天山的巍峨壮阔与生机意趣尽数呈现在笔墨间;由郭玫琮、赵建军、李雪松、马硕山携手,围绕“盛世春光”创作花鸟画卷,用盛世的花卉来赞颂大美新疆7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桥梁,“丝路同源,山海交响——天山润见”文化润疆活动在新疆木垒中学同期圆满举行。活动特别邀请两位国内顶尖艺术名家走进木垒中学,通过专题讲座、现场示范与互动交流,为该校师生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中华传统文化盛宴。
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郑晓华以“弘扬书法艺术,增强文化自信”为题开启首场讲座。他结合自身深耕书法领域数十年的经验,从汉字的演变历程、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切入,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书法与文化自信的内在关联,引导学生感受汉字背后的历史底蕴与民族精神。郑晓华现场示范,以五种书体书写“我爱木垒”,全体师生共同跟随郑晓华书写。这场具有特殊意义的书法课,不仅让学生直观领略了不同书体的风格特点,更将对当地的深情融入笔墨,感染了在场每一位师生。
中央美术学院原中国画与书法学院院长岳黔山带来“中国画的笔墨与写生”专题讲座。他围绕中国画“以形写神”“情景交融”的艺术理念,通过中西艺术的对比,让学生理解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语言。在现场示范环节,岳黔山以石榴为创作主题,创作中国画作品《秋风笑》。饱满的石榴形象寄寓了 “各民族像石榴籽般紧紧团结在一起” 的深厚内涵。他一边演示一边耐心讲解,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中国画的创作过程。
福建援疆以文化为媒,打破地域阻隔,让内地优秀文化资源与新疆本土文化深度交融。从书画创作到文化交流,从美育传承到文旅共建,文化援疆早已超越简单的“送文化”,成为“育文化”的过程。它让新疆的文化根脉更加牢固,让各族群众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更让“山海同心”的共识深深扎根在每个人心中。70年沧桑巨变,文化始终是新疆发展的精神底色。此次“天山润见”文化润疆活动,既是对新疆70年文化发展成果的致敬,更是文化润疆工作的一次生动实践。未来,在全国支援与新疆自身努力下,文化的力量将继续滋养这片土地,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天山南北深深扎根,让新疆在文化传承与交融中,书写更加灿烂的新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