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共融之光——中国·巴基斯坦艺术交流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此次展览以“交融与对话”为主题,通过“犍陀罗”“麦积山”“共融之光”三大板块展开。犍陀罗单元首次亮相,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发起,巴基斯坦开普省考古与博物馆局支持,开展数字犍陀罗艺术研究项目,这是中国高校首次以数字技术开展犍陀罗文化艺术遗产的系统性梳理与研究项目。展览中的犍陀罗雕塑,通过3D打印和技术扫描进行复刻,展现了数字化技术在传统艺术中的应用。
“麦积山”单元以北魏至北周造像为脉络,展现中华文明的兼收并蓄,现场所展览的雕塑均为玻璃钢或陶塑复制品;“共融之光”单元汇聚中巴两国121件艺术作品,涵盖绘画、雕塑、装置等多元媒介,展示两国艺术家在生活、思维等领域的深入考量与个性表达。
哈立德·哈什米(Khalil Hashmi)致辞
巴基斯坦驻华大使哈立德·哈什米认为,中巴友谊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上的,这种友谊就像本次展览倡议的“共融之光”一样,蓬勃发展。此次展览将古代遗产与当代创意融为一体,彰显了两国人民之间永恒的纽带。
张敢主持开幕式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敢作为总策展人,表示:“展览旨在以艺术为纽带,解码文明共通的精神基因。”中国和巴基斯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在历史的长河中,两大文明相互启迪,相互影响。从古老的丝绸之路到如今的中巴经济走廊,我们见证了文明的传播、交流与互鉴。
董书兵为嘉宾导览
开幕式后,“共融之光——中国·巴基斯坦艺术交流展”研讨会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C528举行。研讨会由“古代文明的传播、交流、互鉴”,“以古开今的当代视野”,“传统的再生,转化和创新”3场主旨发言与研讨构成,由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雕塑学会秘书长孙振华主持。
孙振华主持研讨会
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