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llery I展出的作品《G弦上的咏叹调》名称来自巴赫的同名代表作,横亘于展厅前端与入口处。这是一片由钢铁铸成的墙,有点像中国建筑里的影壁,但当你看到前后两面分别烙刻着的德文“当我的灵魂在哭泣”以及俄文“怎么办?”,你又会很容易地想到柏林墙。除了表面看到的,艺术家还提到雕塑内部还填充了数吨羊脂,将潜在的爆发力挤压进巨大的隐忍之中。
墙体背后,一层展览被布置成古希腊剧场的样子,由大型影像装置《降临》反复播放着的建筑场景构成主要意向。场地中的几件作品《裂缝》、《不存在的立柱》、《燃烧的河流》、《皇后》以传统雕塑形式的不同面向,共同构建起剧场的多样性。
Gallery II则更多地聚焦个体生存的不安与身份的焦虑,解剖“雕塑”与“被形塑”正在如何真切的发生。最典型的莫过于《一生要走多远的路程》,这是一件融合了行为、影像与雕塑的三位一体式作品,影像记录了艺术家将一块铅板负于背上,通过旁人的敲击,试图与背部完全贴合的过程,塑造完成后的铁板也同步展出。同样的,《无疆之绳》和《移民》也是这类行为作品的不同形式展现。这类作品方法看上去有点复古,李怒既指出他试图将它们之间的边界模糊化,来‘对付’今天的复杂性。
李怒的艺术线索看似庞杂,不容易用定义,但始终伴随着直白的生命议题——土地、身体和意志。行为与其名字中的“怒”字一般,象征着怒放的生命力,做一个积极的行动者,并从当下出发,与我们所处的时代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