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客户端官方微信号 WAP版 登录注册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书画频道-美术新闻

百年党史中的美术:创作篇(下) 2021年07月08日   来源:书画频道   浏览量:6433


1978年12月,随着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历史情境与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自上而下的改革决心,给新时期美术创作提供了现实条件。

改革开放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发展和世界局势。并为美术家提供了自由的探索空间,在这样的机遇下,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和各种艺术形式都迎来了向现代全面转型的新机遇。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第六届全国美展,可以被看作是中国当代美术创作上的一次风向标与里程碑式的美展。这次展览既是改革开放初期美术创作的一次集体检阅,又在题材上拉开了艺术创作手法与题材多元化的序幕。
美展参展作品在表现手法与观念上显现了鲜明的探索性与实验性。以中国画为例,有田黎明的《碑林》,王迎春、杨力舟的《太行铁壁》。《太行铁壁》共描绘了52位军民男女,其中既有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将领,如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左权等,又有诸多无名将士和普通民众。在画面构制中,王迎春、杨力舟采用了将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与太行山势相互融合的手法,于壁立千仞的岩石之中,勾画出众多可歌可泣的鲜活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具有高度识别性的朱德、彭德怀等高级将领的形象和众多无名英雄融合在一起,与巍峨的太行山共同幻化为挺拔、刚强、坚不可摧的屏障,营造出一种不是浮雕胜似浮雕的效果。这两幅作品,均以充沛的情感和细致的笔墨刻画革命先烈的形象,用象征性手法表现重大历史题材,体现出英雄主义色彩和画家对历史事件的深沉思考。

谢振瓯的《大唐伎乐图》也是第六届全国美展中涌现出的佳作。作品继承并发扬了传统工笔人物画的绘画风格,在画面空间表现方面以线造型,以意取形,叙事流动,具有传统工笔人物画空间表现的意象性特点,显示出布置意象的非凡能力,场面宏大,具有崇高的审美之境。

改革开放以来,更加多元和自由的文化生态为美术家们的创作营造了宽松的氛围。“伤痕美术”“乡土美术”“新古典主义”“新具象”“新写实”等潮流的诞生以及对油画民族化等问题的讨论,同样让美术家们逐渐重建对传统艺术价值的认识,并以此稳步地推进了油画、版画或雕塑等艺术形式本土化、现代化的过程,其间涌现出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油画佳作,表现革命历史主题的有闻立鹏的《红烛颂》、靳尚谊的《瞿秋白》、沈嘉蔚的《红星照耀中国》,表现民族题材的有詹建俊的《高原的歌》、陈丹青的《西藏组画》系列,表现工农生产建设主题的有广廷渤的《钢水·汗水》、唐小禾、程犁的《大坝的儿女》,表现现代城市生活的有韦启美的《立交桥》、高小华的《赶火车》等。这些作品无不从现实生活和个体情感出发,从真实经历和感触中寻找创作源泉,从而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和艺术场境,引发了几代人的情感共鸣。

罗中立的《父亲》被视为伤痕画派的一个重要代表,是一幅典型的乡土写实主义作品,画中的人物形象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老年农民,老人枯黑,干瘦的脸上布满了象沟壑,又如车辙似的皱纹,深陷的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带着恳切的目光,像是在缅怀过去,又像是在期待未来,在他身上汇集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百折不屈的创造力,这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在观众的心中产生的是一股平凡而又伟大的情感,憾人心魄。
改革开放对中国美术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美术家们在吹遍中华大地的春风里,不仅仅在形式和语言上实现了觉醒和蜕变,更把目光聚焦在时代的变革之上。
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程丛林于2009年创作的《夏夜——恢复高考的日子》,便是再现了恢复高考那个激动人心的年代。这幅宏大的群像描绘了1977年第一届四川美院大学生在夜校课堂里群情振奋的夜读盛况,真实地表现出刚刚获得新生的学子们对知识和未来的强烈渴求。

《潮》这幅作品由詹建俊创作于1984年。画面重点表现了一位新时代的农民,他手扶铁锹,昂首挺立,自信而豪迈地站在绿潮涌动、充满着希望的田野上;被风掀起的大衣弧线与身后绿潮的旋涡形成对应;简洁而富有强烈视觉对比的颜色营造出热烈明亮的色彩氛围。画家以浪漫主义的情怀描绘了改革开放后农民的新面貌,舞动的外衣、矗立的铁锨、周围飞动的风潮与主体人物的内心憧憬形成一种意向性的表述,暗示了一代中国人在新时期充满渴望的雄心壮志。这幅作品也被誉为“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
随着时间的推进,美术创作开始逐渐倾向于相对平易亲和、充盈着个体情感的表达。这在周思聪创作的现代水墨画作品《矿工图》系列中亦可见一斑,鲜明生动、夸张变形的人物形象,深度强化了悲剧叙事中人物造型的感染力。唐勇力的《新中国诞生——开国大典》、冯远的《世纪智者》、李伯安的《走出巴颜喀拉》、 等作品,也都显现了鲜明的时代性与史诗风格。
到了世纪之交,随着全球化环境下的信息交流愈加方便,各国开始对国家形象塑造方面更加关注,与民族、国家、历史、社会现实相关的主题,成为美术创作整体的表现重心,何红舟、黄发祥的《启航——中共一大会议》、谢志高的《大地回春——土地改革》、马振声、朱理存、周顺恺的《川西三月》等一些列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主题美术作品,弘扬了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所表现出的伟大民族精神,塑造了国家和民族的形象。
改革开放不仅在经济上,也让我们在文化上与国际社会有了广泛的交流。艺术家们走出国门,在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等一系列国际性大展中展现国家风貌,向全世界展示新中国的艺术风采!
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在波澜壮阔的实践中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一带一路、脱贫攻坚、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伴随着一个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一批展现新时代风采的美术作品脱颖而出,牟达器 付巍巍 张贯的《边境线上活界碑—魏德友》、宋克 郑艺的《大国工匠——徐立平》、张永海 赵胜利 文亚坤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王珂的《人民的好县长——高德荣》等作品,生动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所创造的辉煌业绩。

于2019年举办的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全面展示了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美术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各个美术领域进行的可贵探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艺术地描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的壮美篇章,展现了新时代的万千意象,也充分彰显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 中国气派和中华审美风范。
近年来,美术界在主题性创作组织化程度和原创性上不断增强,通过实施重大主题美术创作工程和主题美术创作项目,集中推出了一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努力筑就中国美术高峰。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在党的领导下,祝我们的美术创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分享到: 微信 更多
光盘销售 | 现代书画   [更多]艺商城
  • 李刚田《篆刻赏析》12张DVD共34集 ¥190元
  • 《云冈杯·首届全国魏碑书法双年展》(画册) ¥380元
  • 上巳雅集——致书圣王羲之的一封信(书法作品集精装限量珍藏 ¥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