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美术运动中,党为中国的美术事业发展培养出了一大批灿若星辰的文艺工作者,他们以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涵养深厚的家国情怀,把个人的艺术追求、学术理想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中国的美术事业发展注入了朝气蓬勃的生命力。
1937年,全面抗战统一建立,来自全国的大批文艺人聚集延安,推动着延安文艺创作活动的繁荣。中国共产党以此为契机,决定创办鲁艺,培养抗战文艺干部。
第二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立了第一所培养抗战文艺工作者和文艺干部的高等学府——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在这片贫瘠的高原土壤上,鲁迅艺术学院如惊雷般为抗战时期中国的革命发展奏响嘹亮的艺术号角,成为中国革命艺术家诞生的摇篮。
在抗战期间,延安鲁艺先后设立戏剧、音乐、美术、文学四个系,培养学员近千人,先后涌现出江丰、古元、胡一川、彦涵等著名的美术创作者、理论家和教育家,为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输送第一代文艺人才。延安鲁艺的成立不仅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实践文艺为人民服务、引领时代风貌的成功典范,同时它也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文艺事业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基础和明晰的文艺导向。
延安鲁艺从创办之时起就在教育方针和政策上坚定不移地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为纲领,以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为导向。在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决定将鲁艺迁往东北办学,1958年,鲁迅美术学院在东北鲁艺和东北美术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所艺术院校从此开启了新中国美术教育的新篇章。
在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引导下,从20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到七十年代,全国各地的美术学院延续延安鲁艺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办学方针,响应国家“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深入农村生活,关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培养了大批具有扎实写实功底的美术人才,创作了一批强调反映现实生活以及塑造人物深度和力度的优秀作品,为新中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培养大批的专业人才,20世纪50年代对高校院系进行了调整,1949年11月,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和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系合并,成立国立美术学院,1950年1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中央美术学院;1952年,根据中央文化部决定,合并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和山东大学艺术系为华东艺术专科学校,1959年更名为南京艺术学院;1956年,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
但这一时期,全国各美术院校在教学内容上尚未分科,而是将当时存在的诸多画种合并至绘画系,教学内容以木版年画、宣传画和连环画等为主,以配合当时较为迫切的革命宣传需要。50年代中期,随着美术教育实践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画、油画、版画等学科在学院内分别成系,开始独立培养专业人才。1961年,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和艺术院校教材编选计划会议召开,会后文化部正式印发《高等美术学校教学方案》,进一步强调美术学科专业划分的重要性。自此,全国各美术院校和美术专业开始实行工作室制,并延续至今。
从初创走向完备,在党的领导下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美术家、史论家、美术教育家,国画专业的张仃、李琦、刘勃舒;油画专业的胡一川、罗工柳、王式廓等;版画专业的江丰、李桦、古元;雕塑专业的刘开渠、曾竹韶、钱绍武等;这些专家构成了建国后中国美术界最杰出的美术创作队伍和史论研究队伍, 为中国各大美术学院输送了美术领导和教师,从而开拓了新中国美术的新天地。
新中国成立之初,不仅仅为沿承鲁艺办学经验,同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天然地成为被模仿的对象。文艺创作方面也同样地以苏联模式为范本。在北京召开由教育部举办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上明确提出“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和“借鉴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从而奠定了当时全国教育实践的两条路径基础。向苏联派遣留学生学习美术,便成了新中国“留苏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派留学生和国家经济与文化建设密切相关,目的性和针对性非常强。留学生选拔的标准是品学兼优,他们中的许多人不仅在国内学习时专业优秀,而且有过参加革命和工作的经历。
经过严格的选拔考试,从1953年到1961年,先后派往苏联学习美术共7批33人,其中除李葆年进入穆希娜高等工艺美术学院、李春进入莫斯科大学学习外,31人都在圣彼得堡(时称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其中罗工柳、伍必端、王克庆、齐牧冬、许治平在国内已是青年教师并有工作经验,主要前往苏联研修,其余作为本科生入学。美术史论专业为5年制,绘画(油画)、雕塑、舞台美术专业为6年制。
苏联美术教育注重基础教学,也注重创作教学,在创作教学上,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按照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要求学生通过深入生活,在思想上认识生活的本质,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典型场景和典型人物,形成作品的内涵。对留学生们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这批留学生回国后在各大美术院校任教。他们既传授在苏联学习到的造型技能和技巧,更在整个基础教学的组织上严格要求,建立规范,使中国美术院校教学的基础得到提升和巩固。他们也通过自己的经历,正确认识以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为代表的苏联美术基础教学体系的优长与不足,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把握造型规律与艺术表现力的有机统一,重在提高艺术品位和格调。留学生们带回来的造型训练方法,对于提高中国美术教育的基础教学水平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的17年是中国美术事业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新美术运动中占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美育急切要恢复和开展;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美育工作可以在党坚强而直接的领导下迅速执行。实现了对社会需要的美术人才的培养。为改革开放之后的美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